推薦圖文
不同形式父母控制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
??????? 提及“控制”這個詞,往往帶有一些消極色彩,而我們這里所說的“父母控制”,是指在教養過程中,父母管理孩子的穩定方式,無褒貶色彩。父母控制通??煞譃樾袨榭刂坪托睦砜刂苾煞N。
?一、父母行為控制的表現形式及影響
?? ? 行為控制指對孩子日常行為的監督。主要有制定活動計劃和規則,主動詢問行為動態等形式。
?1.主動制定計劃和規則
?? ? 當寒暑假來臨時,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制定假期計劃,期待孩子過一個豐富多彩、充實愉快的假期。當然,這個過程最好和孩子一起完成,如讓孩子回顧一個學期的收獲與不足,聊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對假期的期待等,制定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計劃,這樣,孩子在執行過程中就更有動力了。另外,對于孩子的日常行為,父母也可以提出一定的規則,如日常作息時間要規范,放學晚歸要提前告知等。這樣明晰的規則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,保證親子間的和諧相處。
?2.主動詢問行為動態
?? ? 父母積極和孩子交流近期身邊發生的事,聊聊有趣的事、煩惱的事、傷心的事等,還可以詢問孩子“今天去了哪里?做什么了?開心嗎?”等。這樣的互動一方面可以表達父母對孩子的關心,促進親子關系更加融洽,另一方面還能了解孩子的行為動態,及時發現問題行為,加以適當引導。
?? ? 相對于心理控制,行為控制的發生較為明朗。適當的行為控制一般被認為是較為積極的教養方式,但是,過高的行為控制也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,促使一些攻擊行為的發生,所以家長在使用行為控制時要把握好“度”。
?二、父母心理控制的表現形式及影響
?? ? 心理控制通常被認為是通過干擾孩子的內心世界,破壞其自主性來實現的控制。主要有引發內疚感、愛的撤回、權利獨斷等形式。
?1.引發內疚感
?? ? 當孩子的表現與父母的期待產生差距時,有的父母恨鐵不成鋼,會無所顧忌地責怪孩子——“你這樣對得起我們的辛苦培養嗎?我真的很失望、很難過?!碑敽⒆诱J同了父母的責怪后便會產生內疚感——“我真是沒用,什么事都做不好,我真應該好好反省?!边@樣的情感反應模式如果頻率過高,孩子會將父母的不滿歸因于自己,最后很可能會導致抑郁的發生。作為父母,需要對孩子多一些理解和接納,不能一味提要求和指責。
?2.愛的撤回
?? ? 當孩子的表現優秀與否直接關系到他是否“被愛”時,心理控制便發生了。我們常說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,但是當父母過于在意孩子的成績時,“愛”被拿來當作交易的籌碼,孩子只有足夠優秀才能換來父母的愛。偏偏采用這種心理控制形式的父母往往是不夠愛孩子的,或者說父母本身愛的能力就不足,孩子在這種缺愛的環境下長大,便更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,來換取父母的愛。長此以往,孩子也許表面上很優秀,但是讓人心疼,當他們遭遇無法滿足父母期待的關卡時,這種平衡便會坍塌,引發心理問題。所以,希望普天下的父母不要將愛建立在讓孩子滿足自己期待的基礎上。
?3.權力獨斷
?? ? 權力獨斷的父母過于嚴厲地管教孩子,孩子的自主性慢慢喪失,最后成了實現父母愿望的工具,失去生命活力,同時產生懼怕、憤怒的情緒,而這些情緒無處釋放,很有可能積壓在心里導致攻擊性行為或者抑郁。父母不應該以任何名義來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的意愿,而應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多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,尊重孩子的選擇。
?? ? 在我國望子成龍的文化背景下,父母的高期待、高要求很容易促使心理控制的發生。心理控制的發生,往往不伴隨著疾言厲色、打罵訓斥,所以常會被忽略,但是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極具破壞性,須引起重視。
?? ? 簡而言之,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,父母在教育孩子時,可以適當地使用行為控制,避免采取心理控制。